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,跨境数据流动与信息获取需求激增,部分用户通过“”技术突破网络限制,获取境外资源或开展跨境业务。这种行为看似便捷,实则潜藏着多重法律风险。本文从技术特征、法律边界、典型案例及合规路径等角度,剖析该领域的行为本质与监管逻辑。
一、技术特征与行为模式解析
所谓“”,是指通过虚拟专用网络(VPN)、代理服务器等技术手段绕过国家网络监管,访问境外服务器的行为。其技术实现通常包括三个步骤:
1. 工具获取:用户通过非官方渠道下载软件,或自行搭建境外服务器;
2. 连接配置:在设备中设置加密协议(如SSR、V2Ray等),伪装网络请求路径;
3. 数据交互:访问境外网站、下载资源或进行跨境数据传输。
此类工具常宣称提供“高速稳定”“匿名加密”服务,但实际存在显著安全隐患:
二、法律红线:民事、行政与刑事责任的交织
(一)行政违法基础
根据《计算机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》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建立或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。违者可面临警告、最高1.5万元罚款,违法所得予以没收。2023年承德某程序员因通过承接境外开发业务,被没收违法所得105万元并处罚款,成为标志性案例。
(二)刑事风险升级
单纯浏览信息通常不构成犯罪,但衍生行为可能触发更严重法律后果:
(三)民事纠纷连带责任
跨境电商、跨境服务等场景中,企业若因员工导致用户数据泄露,需承担违约赔偿责任。2024年某电商平台因员工违规使用工具泄露60万条用户信息,被判赔偿消费者损失230万元。
三、典型案例的警示意义
| 案例类型 | 关键事实 | 处罚结果 |
|-|--||
| 个人谋利 | 程序员使用GitHub接单,通过PayPal收款 | 没收违法所得105万+罚款200元 |
| 资源盗版传播 | 搭建网站提供境外影视下载,发展会员2000余人 | 有期徒刑1年8个月+罚金6.7万 |
| 企业数据违规 | 跨境传输10万条用户生物信息未申报 | 企业罚款500万,负责人禁业3年|
(数据来源:公开司法文书及行政处罚公示)
四、合规路径与风险防范建议
对于个人用户:
1. 严守法律底线:避免通过从事营利活动,个人学习资料获取建议使用合法跨境访问通道;
2. 强化隐私保护:禁用来路不明的VPN工具,定期检查设备权限设置;
3. 识别资源合法性:日本2021年修订版权法后,下载未授权漫画、论文也可能构成犯罪。
对于企业主体:
1. 建立合规体系:参照CPTPP、DEPA等国际规则,完善数据跨境流动风险评估机制;
2. 技术替代方案:采用SD-WAN等合规跨境网络架构,替代高风险工具;
3. 员工培训监控:2024年深圳某科技公司因未阻止员工访问GitHub,被认定为管理失职。
五、监管趋势与行业展望
全球数据主权博弈加剧背景下,各国正通过立法强化网络空间治理:
与跨境行为如同行走在数字钢丝上,便捷性与风险性并存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,均需在技术创新与法律遵从之间寻求平衡。唯有建立“技术+法律”双重防火墙,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安全发展。随着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新规落地,合规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存法则。